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帝曰:藏象如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魄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阴,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这是中医关于“藏象”的最完整记载,甚至是唯一的记载,它涉及五脏、六腑、血气,阴阳,五行、神魄等,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中医的基本内容,而且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形态有功能。难怪目前许多工作学者都认为,“藏象”是中医的核心,还有的说它是基础理论的基础……反正中医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一核心建立起来的。
藏(音cáng),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极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的形成,虽有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但其发展主要基“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分析的结果,必然大大超过了人体解剖学的脏腑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藏象学说中的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说文解字》释“藏”曰:“藏,匿也。”就是隐秘、藏匿的意思,《说文解字》中再没有第二个字义。此书的作者许慎,是东汉时期人,与《内经》的成书几乎在同一时代,故而在中医里“藏”读cang,不读zang。《黄帝内经》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几乎都用的它的本意,例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气人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灵枢·本藏》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罐子魂魄者也。”这些“藏”字的意思都是藏匿而没有其他含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因此,中医里讲的“五藏”绝不是“五脏”,现在许多人将其通假,那是错误的。后来我们对中医的许多误解,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象”又是什么呢?中医的“象”不是比喻,而是“藏”的印迹,或者是某种征兆。在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在黑暗中看到某一遮挡物的旁边有人影在晃动,然后跑过去就能看到人的存在。在这里,我们并没有直接看到人,而是看到类似人的影子在动。人影晃动就是象,是藏在某一遮挡物后的人之象。
中医藏象学说的建构始于古代解剖学,其形成又与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与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密切相关。《黄帝内经》对人体五脏六腑的认识是受古代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既指向解剖实体之脏器,也指向哲学符号之脏器;而有些功能,几乎已脱离实体,完全指向其哲学命题。因此,作为“藏象”之“象”的概念亦深受古代哲学思维的渗透而具有多种涵义。首先,藏象之“象”具有形象之意,即为脏腑的具体形态结构。如“心”是个象形文字,实指人体实体器官的心脏。《说文解字》云:“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即为此意。《医学入门》则认为:“心者,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万物由此之盛长,不着色象,谓有何有,谓无复存……,”此处“象”即指出神明之心没有具体的解剖形态和部位。
其次,藏象之“象”更泛指一切可见的或可感知的现象与征象,即为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素问·六节藏象论》载:“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唐代王冰对此注曰:“象,谓所见(“见”,通“现”)于外,可阅者也。”明·张介宾在《类经》中亦注:“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据此可知,藏象之“象”是指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他如《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均强调“象”是指体内脏腑生理病理状态反映于体表的各种表现、征象。
最后,藏象之“象”具有古代哲学思维的特点,含有想象、取类比象之意,即将脏腑与自然界四时阴阳五行等相应的事物、现象进行类比,经抽象思维,寻找对应关系。观“象”思维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以“象”测“藏”是推测脏腑功能的最主要研究方法,对藏象学说的形成至关重要。《素问·五脏生成论》有论:“夫脉小、大、滑、涩、浮、沈,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王冰对此注云:“象,为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尤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夫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旁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清代张志聪《素问集注》云:“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以上经文无不指出“象”是与天地阴阳相应的脏腑内在的、本质的一种意象,具想象、联想之义,含推演的思维过程。
由此可见,藏象之“象”自脏腑的具体形态始,经过直观观察、抽象思维,找出脏腑与形体官窍、四时气候阴阳等之间的联系,进而与五行特性相比较,以五行之物的特性作为脏腑功能的法象,根据五行之“象”,将自然界与人体分为五类,形成藏象体系。
藏象系统既然是人体第二生理系统,就完全有必要通过手这个特殊部位进行表现,也许手更适合表现藏象系统的特征。手的任何一块面积、一条主线、甚至一条纹理、颜色、形态等,都可以将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解剖生理系统所有的正常的或异常的信息,客观地表现在藏象系统在手上特定的部位上,这就是手道臓象学说。
中医藏象,是人体第二生理系统,手诊臓象,是手部特定的藏象表达部位,不仅可以表现出我们解剖学上的五脏生理病理状态,更可以超乎我们想象的表现出隐匿的第二生理系统的生理与病理异常现象。我们有一句对联的上联,似乎可以高度概括:“手藏臓象蕴涵精气神”!
手诊医学吸取中医藏象学说之精髓理论,将人体解剖之实质脏腑与其生理功能所隐藏之象,以颜色、形态、纹理等特有形式,通过手掌特定的、与脏腑组织或生理功能相关联的部位表现出来,将这种特定部位称之为手到道臓象部位;
根据臓象部位在手掌面积的区域内的清晰划分,称之为手道臓象区;
根据臓象部位在手掌主线的分段划分,称之为手道臓象段。
九大区域与主线、辅线的整体意义则是分别对人体中医理论上的五脏六腑生理功能隐藏于手掌不同部位之象的高度慨括,因此九区与主线、辅线属于藏象。
手道藏象重视整体,手道臓象研究局部,藏象包含臓象,臓象明确藏象,藏是隐藏或特定的生理内涵,臓是器管或特定的生理属性。
手道臓象定位运用指南
【定位捷径】
本图参照《手诊医学臓象图》2013版之前的8个版本,精心校正,将臓象部位精确到坐标相交处。
在手掌面积准确臓象区定位时,应当以A、B、C、D虚拟线为横坐标,以手指垂直平分线或指缝为纵坐标,当纵坐标与横坐标相交时,必有一臓象区核心定位。
在三大主线准确臓象分段定位时,应当以每段中心点作为臓象段核心定位。

关注平台学习更多国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