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经(穴位)---阳溪穴
阳溪穴(yánɡ xī xue) 别名:中魁穴 阳溪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经穴,出自《灵枢·本输》。此腧穴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健之间的凹陷中。有清泻阳明,舒筋利节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头痛、目赤肿痛、耳聋,手腕痛等病症。 【腧穴释义】 阳溪穴:阳,热也、气也,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溪,路径也。该穴名意指大肠。 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后吸热蒸升并上行于天部,故名。 【取穴位置】 在腕上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拇指上翘,在手腕桡侧,当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腕关节桡侧处取穴。 【解剖位置】 当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功能主治】 清泻阳明,通经安神,舒筋利节 此穴为大肠经之经穴,五行属性属火,具有清泻阳明郁热火毒之功,可治疗头面五官疾患;此穴泻火之力强,故可治疗痰火扰心或蒙蔽清窍的心烦、癫狂等症,而达安神之效;此穴位于腕关节处,具有通经活络,舒筋利节、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之功,可治疗邪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腕臂酸痛。 主治:头痛、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目齿肿痛;热病心烦,癫狂;腕臂酸痛。 【穴位配伍】 耳聋鸣:阳溪、下关、关冲、掖门、阳谷(《针灸甲乙经》)。 咽喉肿痛:阳溪、少海、掖门(《神灸经纶》)。 齿痛:阳溪、曲池、少海、阳谷、二间、掖门、颊车、内庭、吕细(《神应经》)。 目痛赤:阳溪、阳谷(《针灸资生经》)。 心邪癫狂:阳溪、攒竹、尺泽、间使(《神应经》)。 热病心烦渴:阳溪、太白、少冲、通里(《采艾编翼》)。 偏头痛:阳溪、丰隆、解溪(《类经图翼》)。 臂重痛肘挛:阳溪、前谷、后溪(《备急千金要方》)。 手腕无力:阳溪、阳池、肩髃、曲池、腕骨、合谷、鱼际(《针灸十四经穴治疗诀》)。 五指拘挛,伸缩疼痛:阳溪、临泣、尺泽、中渚、五处(《针灸大成》)。 【保健养生】 阳溪是补阳气、提精神的要穴。头痛发作时,以拇指指腹按压阳溪半分钟以上,头痛会迅速得到缓解。阳溪最善通经活络。经常用拇指尖垂直掐按此穴,每次1-3分钟,可以有效防治脑中风和高烧不退等症。 【临床经验】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手法用平补泻法或捻转补泻法, 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可采用“恢刺”法或短刺法。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拇指弹法 数字能量风水学、生命密码学、四柱八字学、梅花易数、大小六壬、姓名学、万事三角定律、金口诀、手相面相、马前课预测术、风水堪舆学、饮食改命学、饿命学、文昌风水秘籍、本命卦、奇门遁甲、洗髓功、胎息辟谷尽在国际国学研究院! 关注平台学习更多国学智慧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