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是丹田发力,还是脊骨发力
那些全力追求大成拳学终生而无悔的青年朋友,那些抛家舍业出门求学的莘莘学子,哪个不想学到周身松活弹抖,触手发人上墙的大成拳真实功力?纯朴天真的认为只要吃的苦中苦,多练狠练就能练成高深的功力。果真是这样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使你打破千条沙袋,单掌劈开伍块红砖,也绝对练不出松活弹抖、一触即发的整体混元爆发力来。 因为你选择的是一条背道而驰的路。肌肉越发达,皮越坚,肉越厚,偏离整体弹抖力也越远。通过我三十余年对拳学、发劲的苦索痴求,身操体悟,应该如何去追求一触即发、有感即应的良好内劲,同时也给不迷信神功奇说并致力于务真求实的明理之士以启悟,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唐鉴》卷三开篇即说:“贞观元年,帝谓太子少师肖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弓示弓工,曰:皆非良才。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其脉理皆邪,弓虽正(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未精也”。此文告诉我们:宝弓良弩表面华丽精美,漆之光鲜,拉之弦鸣,如内中之心不正,尚不能发矢正直,劲道随心所欲。而习大成拳者,虽站桩艰苦,试力有恒,如体内脊骨不能中定、垂直,松紧、开合、起落随意相变,劲发时怎能由内及外,正直不偏,力源于脊骨之内,而中正安舒呢?假若几十万年前外星人曾经到过现在人类居住的地球,当今天他们再度光临时,就会大吃一惊。因为他们会发现过去见到过的那些在树上轻灵敏捷跳来跳去嬉戏争斗的猴子居然能直立起脊骨在地面上行走,竟会用悬在半空中的前肢掌指去制造、操作各种复杂的机器......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四足履地爬行转。为两足直立行走,最大的进化是大脑,最大的退化莫过于以脊骨的缩张、开合纵展四肢的机敏灵活的先天本能。弟子送过我一部《百兽图》集,内有古今各代善画虎者的作品数百幅。其中的虎或静或动,或距或卧,或走或跳,或纵或扑,或一爪前伸,一爪后缩;或弓脊缩背,四肢相接,紧凑一团;或伸脊纵背,皮肉分拧,陡长倍余。数百幅虎形态各异,逼真的展现了兽中之王以脊骨的弓缩和展放提挈皮肉骨架运行的种种动作、劲道和劲意。一只猴子竖蹲不动时其形较短小,但身一纵几乎长大了一倍。因此,山西戴氏形意拳以这种“蹲候桩”作为入门基础功法,其形简意深已显而易见。 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开合。假如你在水中抓住条鱼,刚离水面它便会猛然扭动背脊,脱手而去。一个壮汉不一定能抓牢这么一条鱼。鱼也是脊骨发力。有一位不谙武事的忘年之交,已93岁了。他是四十年代末从省城大医院遣回家的,但却是一个脾气和学问抖很好的老人。当时山东农村大多食以野菜,他生活虽比一般人好一点,但一日三餐也常常没有保障,而且有时被抄家,受到一定的精神刺激。生活环境虽恶劣,但它年逾九十却仍耳聪目明,腰脊挺直,丝毫也不显老态,这在当时皖、鲁、豫三省交界的百余里地面上也是一大奇迹。一日,他突然卧床不起,我去看他。 他说将不久于人世了。我惊问其故,他说:我昨夜起如厕,一脚踏空,不宜摔坏了胯骨和骶骨。骶骨一坏,腰脊不能立起,四肢百骸运转失灵,僵卧病床不得动,怎能活的长久。进而他说:人的骶骨和骨盒联合,坚固于人体中节,骶骨是脊骨立起的基石,但正常人的骶骨和骨盒是向前倾斜的,脊骨立在骶骨上如站在一个陡峭的斜坡上,时时有向前滑动的趋势,这就是人年纪大了容易驼背弓腰的缘故。我年轻时学习过西方医学的生理解剖,时常有意将自己的骨盒向前上方翻转,以减少骶骨的倾斜度,久之则养成了习惯,所以从外形看我的脊骨总比别人立得直,我总觉得这也是我得以高寿的主要原因。 果然老人卧病月余就谢世而去。这位老人虽不动武功,但他的一席话对我以后探讨内家拳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我们舍却丹田而主动去锻炼脊骨腰椎,腰椎一动丹田自然会内动潜转,这比天长日久以丹田的动硬去扯动惰性的脊骨要容易千万倍。而一些武术大家和一些新拳学的创始人能写出洋洋万言与众不同的新说,但其中谁也没有将脊骨的张缩弹发、五节腰椎的内转变劲提到练功的首要核心位置,是着实可惜的!今年春天河北一位练形意拳的武友来我这里,他先后拜过三位老师,已练了十几年拳脚。我见他站三体式,起动时都已后腿的蹬力往前顶撞,将后腿的蹬劲通过身体直撞倒前手上。每一踏步如巨夯砸地,轰然作响,乍看很能打出形意拳激烈沉雄的刚猛风格。可是我还是诚意的告诉他:“你这样的发劲虽然是整体力,看起来撞击力很大,单平直推进,脊骨没有起落,难以变化灵活,最易为高手利用。”我从他原先练的形意拳“狸猫上树”“龙虎相交”等几个典型动作中教他脊骨、腰椎怎样提放卷纵扭转开合;怎样以五节腰椎内部的惊炸弹拦劲弹抖起四梢之力;怎样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对方的重心实点,轻易的将对方击出等,近两个小时,他如大梦初醒,非常后悔苦练所浪费的十几年宝贵时间,他以后来信说:看来真功夫不在练功年限之长短,出力流汗之多少,能否以脊骨的提纵展落去撞击对方的整体重心才是拳学技击的核心问题。他还说:以这种脊骨的抖射起落之发劲和以前功力超出自己的师兄们切磋,撞出他们去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拳的运动,由于利用脊骨的卷进、压缩和突然的弹放,能使足弓、足腕、膝、胯、肩、背、肘、腕的弹性肌肉一起卷紧和突然抖放。脊椎带领上下九节可作随意挥洒和突然的转折变形,使膝纵胯扭,肩抖背弹,双臂如鞭任意发出一圈圈连续不断轨迹不同的无规律无断续的搏杀之波浪。这种运动被称作大成拳的脊骨弹抖切削搏杀术。其实,你能否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转起落之内劲去切削对方的重心,作一实验即可。如对方对你面部突然击出一拳,你随意探手一接,对方能否旋转着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证明你对脊椎的内转发力还没有真正掌握。当年芗翁之健舞,近来有人以仅能恢复表演而成为一种时尚,好像谁能做出龙游蛇惊鹤戏等动作来才是得到了芗翁的真传。我则认为芗翁作舞是熟谙腰椎脊骨张缩吞吐后而作的一种即兴表演,下一次不一定是上一次机械之重复。 至于传芗翁健舞的黄慕樵先生,我相信则是以教健舞之神之意为主,而不是注重健舞固定之形式;况且芗翁之舞有形意拳之沉雄,心意拳之刚健,太极拳之圆活......更有郭云琛先生的激烈刚猛,谢铁夫先生的弹抖空灵,黄慕樵先生的舒展飘逸......不仅融百家之精华,而且不拘一家之模式。芗翁之舞,缓动如似动不动的三月柳絮,飘逸飞扬的满天梨花;快动如疾风中的杨柳,奔腾翻滚的天际乌云;急时则像岩浆之喷射,铁汁之出炉,飞瀑之骤落,大河之决堤,惊涛之裂岸,可谓身探如蟒,势缩如猿。在如醉如狂中以脊骨带动肢体切削出一串串横竖斜偏的圆弧。头领,肩沉,胸空,腹实,无须顾此失彼,脊骨运领尽在其中。 一位浸泡拳学50余载,并剖析过多家经典的老拳家回忆:“芗翁抬手之间浓缩了武术各门各派的诸多精华。是功力智慧的凝结和升华。” 关注平台学习更多国学智慧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