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呼吸与气沉丹田
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术,而导引吐纳术主要讲的就是呼吸。拳谚:“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气”在武术中指的就是呼吸的运用。太极拳名家田兆麟说:“太极拳所谓的气,是指丹田之气。此气清而平,能平则和,和则畅达,畅达则通行无阻。” 呼吸是练习太极拳运动的一个大问题,它涉及到太极拳的内功,涉及到它与拳架、推手、散手等各方面的关系。因此,正确掌握太极拳的呼吸方法,使呼吸、意识、动作三者紧密结合,是练好太极拳功夫和健身、强体、养生的重要一环。 一、部分人初学时,身体往往会出现无意识的紧张,从而导致呼吸不顺畅,形成憋气练拳。拳论说:“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这样的憋气练拳当然“滞”哦!练拳宜“气以直养而无害”。前辈说:“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 二、有些太极拳爱好者不能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具体表现在练习过程中,有面红耳赤,胸口发闷的感觉,从生理学角度来讲,憋气会使胸内压增大,阻碍静脉血回流,使心输出量减少。而且由于憋气,可反射性的使肌肉持续紧张,限制了组织间的交换,尤其是在氧代谢不足的情况下,更加剧了组织的缺氧,肌肉中的乳酸浓度快速提高,导致肢体过早产生疲劳。 三、初学时,动作尚未纯熟,做不到上下相随,动作均匀,动作松柔,如在这个阶段就想以呼吸去配合动作,常常使呼吸受到拘束,那就破坏了松静自然,这种状况长期下去,就会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所以在初学初练时,只宜找呼吸舒适,自然深长就行了,不必寻找以呼吸配合动作的感觉。 有些人初学太极拳动作还不够熟练,就急于配合呼吸练习,或者是无意识地憋着一口气去做几个动作。这样不但达不到练拳较好的效果,反而会破坏原有动作的技术规范,影响动作的连贯性和速度,造成动作不协调,浑身僵硬,进退变换不灵活,看上去十分吃力费神。 田兆麟大师说:“对于初学太极拳者,可不必过分追求这种‘通气’境界,以免妨碍拳式姿势。一般初学时,只求动作和缓,呼吸自然,周身舒适,否则屏压抑制,勉强使气降沉丹田,势必易入歧途,导致下部发生痔疾肠类病症。但练到一定程度后,气的呼吸如何运用,就不可不加注意。如果不知其理,就不能达到太极拳的圣境。《十三势行功心解》中云:‘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意即呼吸与动作。当求其互相合拍,应呼则呼,应吸则吸。吸为虚,呼为实,知之然后身体自能灵活。否则,虚实不分,就会丧失练习太极拳的真谛,因为太极拳最注意虚实。” 一、自然呼吸法:这是使人们在练习过程中不加任何勉强或干扰的呼吸形式,练习者是为了记住太极拳的动作规格、路线、方法和要领,已无法在人体生理方面再做其它要求。因此,这种呼吸方式适合于在运动过程处于动作技能的泛化与分化的阶段,在练习时精神贯注于动作中,即练习太极拳的初学阶段。胸式呼吸法这种呼吸的生理运动过程是:胸肋向外、向上扩张,同时两肩也向上抬升以帮助胸廓扩张,外界空气便压入肺体内而完成吸气,然后胸肋得还原位,双肩下沉使胸廓缩小,肺内储气便排出外而完成呼气。 二、腹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是随着吸气和呼气的运动,有意识地形成一种小腹部一张一缩的呼吸。用意念想象吸入的那口气缓缓向下送进小腹,渐渐向外鼓出和向内瘪入的部位也是小腹,非胸部鼓瘪,所以称为腹式呼吸法。在腹式呼吸时要逐步做到“深、长、细、匀、缓、静”六字诀。我师爷李雅轩先生谈练习太极拳要领时指出:“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 腹式呼吸分为腹式顺呼吸和腹式逆呼吸:顺式呼吸,就是在吸气时把腹部鼓起,呼气时把腹部缩回。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外鼓。练太极拳的人,在运动中多采用逆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内凹,横隔肌随之收缩下降,使腹腔容积变小;呼气时腹肌放松,腹壁隆起,横隔肌上升还原,使腹腔容积变大。 逆腹式呼吸实质上是太极拳内气的“呼吸”(升降、鼓荡)。在行拳中,随着拳势的开合,配以开吸合呼。呼气时意想有“气”沿任脉沉人丹田;吸气时,丹田气经会阴上升命门,或者吸气时暂不加意念。气沉丹田不是死沉,而是一个活的行气过程,即随着呼气意想内气向丹田松沉的过程。有下沉必有上升,久之得气,自然明白。 太极拳的“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功时的“气贯丹田”和“入力丹田”。“贯”和“入”是努力向下硬压内气使其进入丹田,“沉”则是顺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 太极拳名家李雅轩先生谈练习太极拳要领时指出:“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气沉丹田是随着拳势的变化,让内气在气海与中脘之间,进行有升有降的鼓荡起伏和有胀有缩的开合变化。恰到好处的内气“鼓荡”和内气“开合”是“气沉丹田”的重要环节。 3、腹式呼吸膈膜上下运动,使五脏六腑得到按摩,增强人的体质。 从技击角度来看“腹式呼吸”和“气沉丹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的行气运身功夫,就必须掌握腹式呼吸法。“气沉丹田”一是可使人体重心降低,稳定拳势下盘;二是运丹田之气与动作劲道整合,提高“化劲”和“发劲”的功效。 为了避免练拳的不必要“风险”,“腹式呼吸”和“气沉丹田”宜言传身教。功课有静态和动态的练法,比如静态的练法有打坐、抱圆桩等功法,动态的练法有“回肠荡气”、“水火相济”、“慢吸快呼”等功法。说起“腹式呼吸”,其实人人都会,天天都用的,关键是怎样融入拳势。人的卧床呼吸同婴儿呼吸一样都是腹式呼吸,当你平卧睡在床上,那时的自然呼吸就是腹式呼吸。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人体最自然、最充分的放松状态,腹肌和腰骨、腰肌都解放了,鼓、瘪自由了。这就是说放松腹肌、腰骨、腰肌,无需用力,这是腹式呼吸的要领。部分人把腹式呼吸的要领只盯在一呼一吸中。在学习腹式呼吸之前,先体会一下卧式呼吸方式是有好处的。倘若太极名师不说给你听,不练给你看,那么,再简单的东西,你也不会练,更不用说拳势呼吸了。 什么是拳势呼吸啊?田兆麟大师在拳书里面对此讲解:“概括而言,在练姿势(盘架子)的时候,出手为呼,收手为吸;升为吸,降为呼;提为吸,沉为呼;开为吸,合为呼;动步转身及各式过渡的时候,为小呼吸。所谓小呼吸,即呼吸不长,又呼又吸,而含有稍停息之象。在推手时,按为呼,挤为呼,捋为吸,掤为吸,化为吸,被捋为自然小呼吸。这时小呼吸是求心静,心静则可视听对方的行动,而不致有误。如被挤被按至不能再吸时,则改为呼,使吸进之气散于四肢。所以,呼至不能再呼时,改为吸,吸至不能再吸时,改为呼,呼与吸可以循环变更。在大捋中的呼吸,闪为呼,靠为呼,按为呼,捋为吸,靠为吸,被捋为小呼吸,转身将按未按时,为小呼吸,其它动步未发劲时,也均为小呼吸。因求其静而能视听,并且有沾粘之劲。太极剑、刀、杆、散手等,其呼吸运用亦与练姿势(盘架子,练套路)相同,即出手为呼,收手为吸,升为吸,降为呼,开为吸,合为呼等等。” 再说“气沉丹田”,有些人练的“气沉丹田”与硬气功的胀肚差不多是一个样,向外挺胀的小腹不是圆鼓鼓的就是硬梆梆的,那是没得真传的好东西啊! 三、发声呼吸法:这是采用吐气发声的呼吸形式。当动作、呼吸、力量三者结合为一体的时候,可以结合发声的方法“以气催力”,发声不但能够以声助气,而且能够从心理上震慑对手。 在运动过程中,根据动作要求和技击时的情景,利用呼吸机能的短触吸气和呼气,使呼吸在化劲、发劲时产生“哼”、“哈”、“咳”的声音。在太极拳运动中采用这种发声来协助人体的各种化劲和发劲动作。特别是在太极拳的散手技击中有很多发劲拳势,为了使劲发得更有渗透力,发声是一种效好的方法。 关注平台学习更多国学智慧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