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 | 浮生半日闲!

微信图片_20200210115342.gif

1.gif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按照公历计算,在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即为小暑,此时的天气已经十分炎热,但尚未到达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

暑,热也,小暑即为小热,盛夏已经来临,天气开始炎热,却还没到最热。“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逐渐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桑拿模式”即将开启,你准备好了吗?


小暑并不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所以即便此时的暑气已经非常重,也还是可以谦虚地在前头添一个“小”字,以示酷热程度尚未达到极致。俗语云:“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2.jpg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月令采奇·卷之二》:“小暑者,就六月望前,热犹未甚者言也。太阳尚在未,躔鹑首之次,表影长二尺五寸九分。”这段话介绍了小暑时间、日月方位等度数信息。


小暑度数信:以六月节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土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3.jpg


暑,热也。——《说文》。

一寒一暑。——《易经·系辞》

寒暑燥湿风火。——《素问·天玄纪大论》

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韩非子》


此时,太阳运行至黄道105度(处在巨蟹座)

天干丁(阴火)

对应《易经》遁卦


《 易经》十二消息卦中的遁卦(天山遁)

代表农历六月的两个节气小暑、大暑。

遁卦,是山在天下隐藏的象。

古人言:应夏藏,闭门谢客。


在夏至开始纯阳下生出的一阴到此卦已经转变为二阴,所以,小暑节气,最忌寒凉,空调、冷饮需要适可而止,防止寒凉入侵,雪上加霜,导致秋季肺病,如咳嗽、哮喘多发。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随着7月12日入伏(进入三伏天),高温、高热、高湿的天气将频繁出现。


小暑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4.jpg


小暑三候


中国古代将小暑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5.jpg

一候 | 温风至

遯卦,初六。《周易·遯卦》爻辞:“遯尾,厉。勿用有攸往。”《象》曰:“遯尾之厉,不往何灾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山泽通气,艮故为风。初爻动,艮变为离,离热故曰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


温风,是八风中分类子系统中的一种,生于明庶风以后,止于景风的展开中,春温夏热的能量蕴藏于其中。


“温,暖也。南方火旺,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小暑之时,因气温飙升,连瞬息流动的风都变得不再轻快,转而带着一股子湿黏淤塞的气息。风拂过脸颊时,带给人的再也不是清凉之感,而像是一台大功率烘干机正迎面对着自己狂吹,热得令人仿佛无处可逃。



6.jpg

二候 | 蟋蟀居宇

遯卦,六二。《周易·遯卦》爻辞:“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二爻动,艮变为巽。巽为蟋蟀。本卦艮为居,为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蟋(音悉)蟀(音率)居壁。一名蛬(音拱),一名蜻蛚,即今之促织也。《礼记注》曰:生土中。此时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盖肃杀之气初生则在穴,感之深则在野而鬬。”


“蟋蟀似蝗而小,黑色有光,如漆,有角趐,即今之促织,生于土中。《说文》:居,处也,壁垣也。”


蟋蟀若虫生活在地表,小暑时其羽翼未成,故不能远飞,只能居住在土穴之中。另有《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说在小暑时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安家到人类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7.jpg

三候 | 鹰始鸷

遯卦,九三。《周易·遯卦》爻辞:“系遯,有疾,厉。畜臣妾,吉。”《象》曰:“系遯,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艮为鹰。艮为手,故曰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鹰始击(《礼记》作鹰乃学习)。击,搏击也。应氏曰:杀气未肃,鸷猛之鸟始习于击,迎杀气也。”


“鹰,鸷鸟,挚,犹搏也、击也。季夏之月,二阴既起,鹰感阴气而有杀心,故能搏攫他禽,所谓挚也。”


小暑前后,小鹰开始学会飞翔和捕猎。古人说小暑之时阴气起,鹰感觉到阴气而萌生杀心,开始学习捕猎的技巧。鹰能翱翔于千米之上的高空并精准地发现地面上的猎物,是十足的空中霸主,故《大雅·大明》中以“时维鹰扬”将姜子牙比为展翅的雄鹰,来称赞其奋发勇猛。


8.jpg


小暑节气民间习俗


食新丨“吃新”乃“吃辛”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


封斋丨据传误食招灾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


吃暑羊丨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舐牛丨舐牛喝了不淌汗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晒伏丨去潮去湿

农历六月六,小暑前后,传说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此时气温高,日照长,家家户户都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柜子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吃伏面丨头伏饺子二伏面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我们老家山东还有“六月六包包子”的习俗。


道家小暑导引养生法

9.jpg

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小暑

小暑六月节坐功图


运:主少阳三气。


时:配手太阴肺湿土。


坐功:每日丑、寅时,两手踞地,屈压一足,直伸一足,用力掣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即,每天1~5时期间,两手于背后撑地,十指尖朝后,胳膊伸直,左腿向前伸直,脚跟着地,右腿折叠使大腿压住小腿,目视在脚尖,并使身体重心向后移,然后向前移。如此两脚交换,动作相同,各做十五次。最后做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主治:腿膝腰髀风湿,肺胀满、嗌干、喘咳、缺盆中痛、善嚏、脐右小腹胀引腹痛、手挛急、身体重、半身不遂、偏风、健忘、哮喘、脱肛、腕无力。喜怒不常。


《灵剑子》导引法

端身正坐,舒手指,直上反拘。三举,前屈,前后同行。至六月半后用之。去腰脊脚膝痹风,散膀胱邪热。


首先用平安诀端坐,然后用龙爪、虎爪的变换活动手指,之后十指相扣,翻转手腕,掌心向上翻举,抬升三次;然后,充分前倾弯腰,双臂在身后同样向上推三次;最后再左右扭一扭身体。这是一种适用于季夏的养生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排除经络里面的邪风、邪热等等。


脾臟导引养生法

(1)可大坐,伸一脚,以两手向前反掣三五度。手推出去以后,左手手掌反向向外运动,让大拇指鱼际肌能够朝天,掌根用力,掣三五次。


(2)又跪坐,以两手据地回视,用力做虎视,各三五度。就像一只老虎蹲踞在那里一样,头左右探一探。想象自己是一只老虎在虎视天下,能去脾臟积聚的风邪毒气,而且又能消食。


10.jpg


小暑治事养生宜忌


治事养生之宜

《便民图纂》:“六月六日,用井花水,以白盐淘于水中作卤,新锅仍煎作白盐,以此盐擦牙毕,以水吐手心内洗眼,虽老犹能灯下读书。”


《灵宝经》:“六月六日,宜修清暑斋。”


《云笈七签》曰:“六月六日,沐浴斋戒,绝其营俗。”


《关西旧俗志》曰:“六月六日,取水收起,净瓮盛之,一年不臭。用以做醋酱腌物,一年不坏。”


治事养生之忌

《杨公忌》曰:“初三日不宜问疾。”


《仙志戒》:“六月六日,忌取土开掘。”


11.jpg


小暑节气养生指南


农历六月,是一年的中轴。中轴(脾胃)转动,四维(肝心肺肾)有序。《黄帝内经》说这个月是“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调养的关键在脾胃。


小暑时节,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应该保持心静。可闭目养神以养心。天气炎热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需做好防暑降温。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同时,小暑正是民间繁忙的时候,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易经》64卦中有记载,小暑卦象为“遁”。遁是退避、隐居的意思,正如古人言:应夏藏,闭门谢客。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有多少人是这样的认知:感觉入伏后太阳毒照,阳气最盛!“不缺阳气?应该补阴?”错了!应该!养阳!一年中养阳气最好的时刻,切勿耽搁。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此时:“要借“天时”排出体内寒气!养阳气!”真正的寒来自于内在,因生活不规律、熬夜、饮食不注意、喝冷饮、吃冰激凌、长期吹空调等,会有损体内阳气,阳虚则寒,寒则淤,导致机体对各种毒素的代谢减低都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你觉得你胖了,可能只是单纯的因为你体内:阳虚则寒!


12.jpg


小暑用一个字形容“湿!”

暑湿重,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长夏在五脏属脾,小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脾最怕湿邪来犯,受“湿邪”的侵袭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恶心出汗、手足水肿、大便稀溏等症状。所以显然“湿”是形容小暑节气频率最多的词。


防寒护阳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降雨增多,人体阳气在外,脾胃相对空虚,易出现上热下寒、外热内寒的状况。《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道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所以小暑养生宜温补去寒、阴补降热。


都说“春夏养阳”,很多人不明白,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节,为何还要养阳呢?


夏季,人体的毛孔都张开了,容易让阳气发散。同时,大量的出汗,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伤津耗阳气。


建议: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房间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室温保持在27℃最佳。如果长时间在空调房里,要注意关节的保暖,并且随时通风,切忌因贪凉而引发各种疾病。

13.jpg

五味清淡

《遵生八笺》曰:“是月肾脏气微,脾脏独旺,宜减肥浓之物,益固筋骨。”质地肥厚、味道浓烈的食物,往往失去食物的真味。


小暑过后不久就会入伏,伏天湿热,人易感到头晕脑胀,并且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小暑时节,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


建议:这一时节,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多食用具有消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比如绿豆粥、荷叶粥、红豆薏米粥等;可适当饮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等;尽量少吃辛辣和油炸食品。


小暑时节,饮食宜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肠胃舒畅。食材也适宜选用当时当地的食物,最得天地中和之气。


小暑养生以“心静”为宜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情绪的波动,会造成血压易上升,心脏负担重,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容易发作。中风在夏天的发病率也相当高。此外,情绪波动过大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呼吸系统疾病复发,如哮喘、支气管炎等。


建议: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道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小暑养生宜健脾

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长夏在五脏属脾,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脾最怕湿邪来犯,受“湿邪”的侵袭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恶心出汗、手足水肿等症状。


上午9点至11点是巳时,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此时脾最活跃。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食物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此时多喝水,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将食物精华摄取。“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功能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面色的健康与脾紧密相关,如青春痘多因脾湿热盛所致,黄褐斑多因肝郁脾虚所致,面黄无光泽是脾虚气血不能上行的表现。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


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因此小暑节气时不宜在木质凳椅上久坐。


起居养生,少动多静

从道医理论方面讲,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护好自身的阳气,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小暑时气候炎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


每天作息应有规律,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避免强度过大。


14.jpg


暑天至,伏天接踵而来,

烈日如火洒遍天地,

柳上蝉鸣燥,池中蛙鼓噪。

连风都开始灼烧的日子,

一场雨也难解闷热。

此时,

一棵遮荫的树,一把引风的蒲扇,

一支悠扬的曲,一杯冰凉的酸梅汤,

都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暑天至,寻一处清凉,得一份心静。

可隐于庭院,

池水泛波,鱼戏动荷。

窗下风,纱帘动,羽扇摇,心悠然。

可隐于山林,

高山流水,林海清风。

观云涌,听风吟,临水行,心有禅。

可隐于诗书之中,

执一书卷,捧一凉茶,

诗中景,书中情,身未动,心已远。


暑天至,难免心气烦躁,觉得诸事烦闷,

古人说的心静自然凉,并非无道理。

心境平和了,淡然处之,

对待万物也变得淡定自如。


盛夏不仅炎热,还有很多美好。

满眼的绿树浓荫,

荷花婷婷玉立,茉莉花香沁人。

还有那些夏日才有的乐趣,

池中摸鱼虾,雨里淋个透。


此时情绪此时天,

更应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心境。

愿你心中有美景,心中有清净,

好似凡间无事小神仙。

二维码.jpg
关注我们
学习更多国学智慧
微信号:国际国学研究院

0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收起

取消
  • 官方首页
  • 直播大课
  • 升级会员
  • 会员中心